會計師公會近月發佈了《中小學生理財現況調查》,當中顯示學生的儲蓄及記帳習慣相較2020年有所上升,情況令人鼓舞。而比較讓人關注的,卻是學生借貸比例——調查顯示小學高年級至初中的受訪學生中,有49.3%有向人借貸的經驗,而曾有借貸予其他人的受訪者更高達76.6%。對於這份調查所得的數據,坊間反應兩極,一種認為情況嚴重,因為這正正是「先使未來錢」的徵兆,倡議增強理財教育,矯正心態;另一說法則認為不用大驚小怪,認為人生在世誰未借過錢,借貸本是日常,小至成人按揭買樓,大至國家發債都同屬借貸。對於學生借貸的問題坊間眾說紛紜,然而我最關心的卻並非借與不借,反而是借貸當中千絲萬縷的人際關係及學生心理。
學生時期的借貸 大多講個「信」字
回想自己初中時期,其實同學間亦會互相借貸:有時可能是因為上學匆忙忘記帶錢買午飯,有時是因為午餐「飯腳」想吃得盡興但囊中羞澀,甚至有朋友試過因家人轉帳出現問題而問我借錢交學費。重點是大家都有借有還,絕不「拖數」,亦不會借錢購買超越自己經濟能力的物品,揮霍無道。學生時期願意借貸給朋友的背後原因,簡單來說就是信任二字。現在回想起來,身邊一眾同學、朋友都言而有信,願為自己負責,借錢亦只為解燃眉之急,實屬幸運。但若果借貸的一方拒絶還錢、要脅借錢否則絶交或「唱通街」,又該如何應付?遇到對方以不同藉口不惜一切借錢,又可以怎去應對?
學生借貸與成年人借貸的不同
雙方財政承擔能力的考量、社交的應對說辭、拒絶的技巧、訂立還款協定等等,其實都是高小及初中學生需要開始學習的人際技巧,但不能忽略的是對子女的理解。
青少年處於成長期,有時候會因為複雜的人際關係而作出未必理性的抉擇。不少孩子寧可損失一百幾十,都不希望自己得罪朋友、破壞與朋友之間的關係及個人形象。要平衡利益與關係,本來就很不容易,就正如成年人面對親戚借貸,往往都未必能夠爽快拒絶。故此,林林總總與借貸相關的問題對未曾涉足社會的孩子來說更是一大考驗。成年人借貸問題處理起來同樣困難,但背後的性質卻並不一樣,一般人申請按揭、私人貸款、債券等等與放債人互不相識,所以必定會立字為據,明碼實價,不涉感情;反觀學生間的借貸,卻交織著人際關係、社交技巧及理財能力的挑戰,身在圈子中,並不是一句借與不借那麼簡單。
反過來說,向人借貸的同學,有否認為朋友借錢給自己是理所當然的事呢?作為借方,自己有任何責任嗎?自己被拒絶又能坦然接受嗎?其實不難見到有部份借貸的人,以朋友的名義去進行「情緒勒索」,將自己理財的責任,轉嫁到朋友身上,甚至還讓對方感到難堪,這正正是失卻「財務界線」的典型例子。
為子女打好心理基礎 應對借貸衍生的狀況
面對不同情況時的良好心態,如了解別人難處的細膩同理心、面對惡言時保持自我的堅強與自信,以及擁有堅定清晰的財務界線等,都並非三言兩語便能建立,但這些卻都是遠比技巧更為重要的理財根本,亦是可從小培養的責任和權力。家長可讓子女從小為個人財物負起責任,例如預留零用錢為自己日常用品的損失負責等。儘管零用錢還是來自父母,但這種方法卻能將理財責任遁序漸進地移交子女,讓他們慢慢建立財務界線;父母亦需逐步給予子女選擇權,讓他從中學懂取捨,閒時與他們傾談個人的喜好愛惡,給予適當的回饋,讓他們更深入了解自己,建立自我及自信,並為自己準備足夠的心理質素,承受日後可能因拒絶不合理借貸而出現的非議或失去朋友的難過。
技巧上,家長可教導子女學懂保護自己,被借貸時主動問清楚對方金錢的用途及還款日期,再根據自己的財務狀況及對方可信度等因素決定是否借出。家長亦可教導子女借錢的態度和應對,當遇上必須向同學、朋友借貸的緊急情況,應以謙卑及負責任的態度去向朋友說明自己的狀況及還款方案,並且理解對方有權決定是否借貸,無論結果如何亦不應心生怨恨。所以某程度上,學生借貸只是一個引子,家長有否在這變化萬千的世界為子女在日常生活中打好基礎,才是開拓他們日後理財之路的重要基石。
欲獲取更多有關理財教育的資訊,歡迎訂閱本中心電子版理財通訊。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鮑介文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姚紹樑
註冊社工 張卓峰
註冊社工 李文傑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鮑介文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鮑介文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劉倩燕
認可理財社工 鄭子聰
© 2024 香港家庭福利會理財教育中心。 版權所有。本會為註冊之有限公司。
免責聲明及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