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這程小巴收費是否580元?」讀小三的女兒上車後問媽媽。讓她嚇然醒覺原來女兒財商是這麼弱!
朋友早前分享女兒生活逸事,概嘆女兒怎會以為坐小巴要數百元。或許她未學會小數點,所以未能理解讀卡機上顯示的「5.8」 是指五元八角的意思。但也反映女兒其實對生活一般所需要的金額是零認知,也未能把書本的知識連繫到生活中。究其原因,是她自小沒有機會用現金,因很少到仍用現金交易的街市;父母的身教則是電子消費居多,原來錯過了許多生活中可學習理財的機會。朋友再想起怪不得女兒讀小一時學習認識貨幣花了許多功夫仍未能掌握。英國劍橋教授指出許多跟理財有關的技能是七歲前學會的 [1],除了一些簡單數學概念,也包括提前規劃、延遲享樂,和了解有些選擇是不可逆轉。如何學會?就是生活中一步一步給子女實踐。已有很多文獻指出最好的理財教育方法就是直接用錢。生活中暗藏著許多機會,到街市走走或家裡玩十元組合遊戲已經是每天都可以學理財的活動。
加拿大經濟學會主席特雷爾(Rhiannon Traill)指出,理財是一種求生技能(survival skill),因此接受高質素的理財教育(quality financial education)應被視為兒童於成長過程中的一項基本人權。或許你會認為早晚都會認識,但若我們不積極主動教導,面對未來的電子消費世代,深怕那種「金錢疏離」[2] 感加上相對充裕的生活水平,孩子更難學會健康理財。朋友的故事便很實在地讓我們知道,單從課本學習數學不足以應付基本生活需要。原來不給孩子現金消費機會,是會奪去孩子的理財根基。為免剝削了子女的理財學習權利,家長得爭取教育機會,不要拱手讓了機會給消費主義。
很多家長很想同時讓子女知道賺錢辛苦,希望他們會因而懂得知慳識儉,單單是意識上了解理財是不足夠的,還應讓他們獲取實際經驗才是最好的方法。
[2] Money Disconnect – 理財社會工作指出因電子消費盛行的現象,讓消費者與現金消費經驗疏離而容易引致理財不善等問題
如遇到家庭財務或是親子理財教育的疑問,本中心可提供免費諮詢服務。歡迎致電6687 2389 與當值的理財社工聯絡。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陳慧敏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張子恒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陳慧敏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林燦榮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葉玉瑩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黃靜欣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林燦榮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葉玉瑩
© 2025 香港家庭福利會理財教育中心。 版權所有。本會為註冊之有限公司。
免責聲明及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