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了一份關於「滿足感與金錢關係」的研究,引來了不少討論聲音,全因研究內容肯定了金錢對快樂帶來的正面影響,在人類追求快樂的範疇上可謂新的啟發。
研究共請來33,391位18至65歲的在職成年人。他們居住在美國,年齡中位數為33歲,家庭年收入中位數則為8.5萬美元。調查顯示,研究對象的滿足感會隨年收入增加而上升,當年收入超過10萬美元後,滿足感甚至會加速提升。研究人員表示,這種「愈有錢愈快樂」的現象持續反映,直到年收入達50萬美元時仍然適用。
這樣看來,研究結果似乎和現今香港主流思想互相呼應。
用錢真可買快樂?
香港人總愛笑言「用錢買快樂」、「有錢就唔使愁」,筆者在帶領理財教育活動時,也不時聽到參加者坦言學習理財,是為了增加收入來處理各種開支。
生活開支固然是令人煩惱的欄目,維繫一個家庭的費用比想像中更為龐大。要當一個負責任的家庭成員,確保穩健的財政管理的確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大多數人都忽略了一點:所謂好的生活水平,對每個家庭、甚至每個成員而言都可以很不一樣。
多少香港人口中說努力賺錢向快樂前進,但當被問及甚麼能讓他們感到快樂時,卻顯得一臉茫然?
與家人坦誠講金也是講心
筆者有一位朋友,從社工學系畢業後選擇了投身動物保護機構。全職社工與全職動保人員比較,年收入相差可接近一倍。然而友人卻和家人早有共識,認為「人工係低啲,但我要咁多錢做咩?夠洗咪得囉!」一番說話令我至今仍印象深刻。
如今,她仍於同一間動保機構工作,全心為自己的理想打拼。這都歸功於她和家人在家庭收支管理上一直坦誠溝通,使他們對生活水平的追求能一直同步、共同進退。金錢增長未必能帶來快樂和良好的家庭關係,而幸福的家庭貴乎於成員們互相尊重及珍惜,因此誰也不應恣意將個人的標準及界線加諸於他人身上。
世人每每費盡心思為快樂作定義,往往將金錢多寡和快樂與否掛鉤,卻不知道快樂有時是源自心靈滿足。文首提及的研究,其實也說出了另一個重點:要讓財富增長與快樂指數成正比,首先要擁有一定的幸福感水平。當你的執著和哀愁不能用錢處理,縱使年收入再高,都無法令你感到富足和快樂。
正閱讀此文章的你,可曾與家人作家庭收支管理溝通?對於自己的理財態度和價值觀,認知又有多少?如果你和家人曾經、甚或仍然受家庭財政管理的看法各執一詞,不妨到本中心網頁查看更多有關理財與家庭關係的文章。
當一家人面對金錢問題能坦誠溝通、積極了解彼此的想法,自然能朝著更好的家庭狀況前進。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姚紹樑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王君偉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鮑介文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林燦榮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王君偉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張子恒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施海霆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劉倩燕
© 2024 香港家庭福利會理財教育中心。 版權所有。本會為註冊之有限公司。
免責聲明及私隱政策